一个卖包子的能有什么本事?一个名叫刘会平的男人钱程速配,
却硬是靠它干出了一番事业。
他用20年把毫不起眼的小摊,变成了市值120亿的上市企业。
甚至连著名的狗不理在他面前也要甘拜下风,
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?
他的创业之路,开始于他21岁的时候,
那时候这个年轻人可谓是一穷二白,
手里仅有的4000元,还是借来的,
但他却敢用这么一点钱,去上海闯荡。
他之前的创业路并不顺,在别的地方,
他试了三次开包子摊,都没成,
最困难时连买面粉的钱都要靠打工攒。
刚到上海,他又开始摆摊,卖非常传统的北方包子,
可生意冷清,几乎无人问津。
上海人宁愿排队买5元一个的蟹粉小笼,
也不看他1块三个的大包子,这让他很纳闷。
他搞不懂本地人口味,也分不清“鲜肉月饼”和“生煎包”。
失败没让他放弃,反而逼他去琢磨市场。
他花好几个月挨个试吃上海小吃,观察各种同行之间的门道,
专门研究了当地人的口味和喜好。
他发现有名有号的老牌子,卖的是情怀,
靠的是纯手工的噱头,但是每天产出量非常低;
小摊贩成本低,但卫生不行,白领根本不买账。
找到问题后,他几乎倾尽所有,又租了一个门面,
这一次他包子定在7毛钱一个,虽然涨价了,
但是却是搞了一个透明厨房的特色,
让大家看得到里面的东西,吃得放心。
这价格比老字号低三成,又比路边摊干净,
很快吸引了白领和普通市民。
他的生意终于火了,每天排长队,一年下来,单店利润有30万元。
2004年,刘会平做了一件当时没人看好的事。
他直接拿出80万,建了一个庞大的中央厨房,
把所有原材料都集中生产,还研发了冷冻面团技术,
让半成品包子早上蒸出来还能保持松软。
这技术花了5年时间,期间他因实验事故差点伤了手。
一些老师傅觉得机器做馅没手工好,但他用结果说话:
中央厨房让原料成本降了28%,单店日销量过了3000个。
事业越做越大以后,他也学着洋品牌钱程速配,搞起了加盟,
而他的这个想法,就造就了后来大名鼎鼎的“巴比馒头”。
刚开始,很多选择加盟的店家,觉得统一配送束缚手脚,
但销量和利润很快让他们服气。
靠冷链物流,他的企业从上海开到全国,门店越来越多。
他还建了稽核部门,100多个督导员每月查门店三次,
看产品、服务和卫生,确保每家店都一个标准。
这种对品质的把控,让他在快速扩张时没掉链子。
直到2020年的时候,他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,
他的企业成功上市,这个当年只有4000的穷小子,
一下子变成了举足轻重的大老板。
上市仅仅一天的时间,他的公司就冲到120亿,
他的家族身家涨到70亿,可谓是一夜暴富。
他的企业还在不断的扩张,公司每年的营收,都要超过10亿,
而且涨幅非常大,可以说是蒸蒸日上。
巴比不光在线下卖,还上了京东、天猫、盒马鲜生,
卖速冻包子和饺子,毛利率33%,收益率比海底捞和星巴克还高。
上市不是终点。加盟店占了九成,管好品质成了大事。
刘会平在上海松江花4.5亿元建了个“透明工厂”,
青菜要洗六遍,设备能查出海带上的小石子。
他还每月推十几个新品,让顾客有新鲜感。
如今,巴比的包子已经卖到日本便利店,跟寿司便当摆一块儿。
他所走的路,跟老字号狗不理形成了对比。
这个全国闻名的小吃,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,但近年却不行了。
管理层想走高端,把老百姓吃的包子卖到一天价,还美名其曰是卖文化。
可价格高,服务和品质没跟上,顾客给差评,店里还不认错,甚至报警。
他们守着老招牌,没去研究市场,导致生意一天不如一天。
加盟店管得不好,品质参差不齐,口碑差了,
店一家家关门,最后只能缩回自己的老巢天津。
刘会平则不同。他从不靠名头唬人,一直盯着消费者要啥。
他的产品低价和好品质,正好满足了普通人的需求。
跟喜茶、蜜雪冰城一样,
他的成功证明了快消行业里,量大价低是条硬道理。
而且他不光生意做得好,待人也厚道。
他把上市收益的四成捐给教育基金,六成用来激励员工,
还让加盟店员工自己投资开店,调动了积极性。
他常说,自己从农村出来,
知道读书和机会的重要,赚了钱得回馈社会。
他跟妻子一起创业,从摆摊到上市,两人一直搭档。
妻子管门店,帮他稳住后方。
2023年,他在媒体上提到,
女儿大学毕业后进了公司,从基层学供应链管理。
他希望下一代能接好班,但得一步步来。
2024年,巴比食品开始往海外走,不光稳住日本市场,
还计划进东南亚,想把中式包子做成全球快餐。
最近,巴比跟盒马鲜生合作,推了联名速冻包子,
卖了上百万份,年轻人很买账。
但国际化不容易,怎么让包子既保持中式风味,
又适合外国人口味,是个问题。
他还在车间试新馅料,确保品质不打折。
扩张快也带来了麻烦。
有报道说少数加盟店选址不好,亏了钱,
引发了对扩张速度的讨论。
他马上调整了选址方式,增加了对新店的培训,
尽量让规模和质量平衡。
他没背景,没高学历,靠着钻研市场、管好品质、用好数据,
硬是把小摊干成了上市公司。
巴比说明,传统行业不是没机会,只要肯下功夫,小生意也能做大。
他的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,把老手艺升级成了现代产业;
他的捐款和员工激励,展现了对社会的责任。
包子是老百姓的吃食,卖得太贵,服务又不好,迟早被市场淘汰。
他的产品,带着烟火气,也抓住了消费升级的机会。
他对品质的坚持,像老匠人,对数据的敏感,又像互联网玩家。
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结合,是他成功的秘诀。
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的心,他2024年启动了“巴比助学计划”,
资助了1000个贫困学生,还回安徽老家送书包。
从借4000元到百亿市值,他没忘了自己从哪儿来。
包子虽小,却能温暖很多人。
他的路,说明成功不只是赚多少钱,而是帮了多少人。
从上海街头到A股敲钟,从4000元到120亿,
他用老百姓的吃食讲了个大故事。
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没人天生就赢,
只要肯钻研,普通人也能干大事。
不管时代怎么变,贴着消费者、跟着市场走,小生意也能有大未来。
那7毛钱的包子钱程速配,不只是早餐,更是无数人奋斗的写照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